
——苏霍姆林斯基
说到家庭教养,不得不提一个人——黛安娜.鲍姆林德,她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发展心理学教授。
在上个世纪60年代,鲍姆林德教授通过观察和访谈研究了100多个家庭,发现不同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:满足需要(responsiveness)和坚持要求(demandingness)。这两个维度在中国更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回应性和要求性。




鲍姆林德证实这四种教养方式中最好的一种是“权威型教养”,作者称之为“高要求但是温暖人心的教育风格”。
它意味着父母既能给孩子情绪和情感上的支持,也能给孩子的行为规定界限。那要如何成为权威型教养的父母呢?
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
父母认真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,因此,即使孩子说了一个你已经熟烂于心的冗长故事,或者听了10遍的笑话,作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,都要适时给予互动和回应。
教孩子识别情绪
如果孩子因为一些事情伤心地哭了,千万不要对孩子说“别哭了”,“这有什么值得哭的?”,还有一些男孩的家长最喜欢的说的一句话是“你是男子汉,不应该哭”。此时孩子最需要的一句话是“宝贝,我理解你的感受”。
对孩子的情绪不做对错判断,但是当孩子因为极端情绪而做出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,就要及时纠正。告诉孩子生气没关系,但是如果因为生气而打碎东西的话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,感觉非常兴奋没关系,即使这样也不能在公共场合四处乱跑大喊大叫。要教给孩子一些社会规则,不被情绪牵制。
相关链接:国外幼儿园经常上的这堂课,却总被我们忽略
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
平时的生活中,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决策空间,让孩子有机会决定自己的生活:今天穿红裙子还是粉裙子,饭后收拾玩具还是饭前收拾玩具。
当然,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一点需要注意:父母给孩子的所有选择都在家长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。
建立明确的规则
比如晚睡问题,家长都会鼓励孩子早早睡觉,与其说“赶紧去睡觉,别问为什么!”,不如告诉孩子:要早点睡觉。因为只有在睡觉的时候身体才能长高,大脑才能变聪明。
当孩子理解了规矩背后的原因,才愿意心悦诚服地去遵守规则。
小问题要警告
有些父母在气头上经常会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话,例如“别让我再说一遍啊!”之类的,相反,你可以告诉孩子“如果你现在不收拾玩具,今天的甜点时间就取消了”,或者“如果你不快点吃饭,我们今天就没有时间去公园骑滑板车了”。
有些孩子就是“不听邪”,对家长的警告置之不理,那么父母明智的做法就是:坚决执行到底,绝不妥协。
提供奖励
当孩子在特定行为上挣扎的时候,这些父母使用激励来帮助孩子回到正轨。举几个例子:
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不想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,他的父母做了一张贴纸表(淘宝上可以买到这种“行为激励贴”),只要孩子在自己的小床上单独睡觉,第二天醒来就可以在这张激励表上贴上一张奖励贴纸。
一个10岁的孩子上学日的早上总是在家里磨蹭,他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定时器,只要这个孩子在定时器响之前就做好一切出门的准备,那么他就可以在当天使用半个小时的平板电脑。
一个12岁的孩子经常忘记带作业本回家,他的父母制定了一个规定,只要她带作业本回家,就可以得到一枚奖励币,奖励币积攒起来可以换成更大的奖励,比如去城市周边游玩,或者带好朋友来家里聚会等等。
简单的奖励计划是改变孩子行为快速有效的方法。
把错误变成学习的机会
他们即使在气头上也不会对孩子说“你真让我感到失望!”之类的话,他们会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虽然做了一个错误的事,但是自己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人。
孩子犯了错误,父母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的行为是错误的,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困扰。举个例子,孩子拿了别人东西。“宝贝,拿走不属于你的东西是不对的,如果别人找不到这个东西会很伤心很着急的,这样做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个不诚实的孩子。”
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弥补,那么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帮助,必要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向受到伤害的人道歉。
与孩子保持健康的关系
即使再忙,父母每天也要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相处,这个共同度过的时光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接受,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非常重要的一步。
如需转载,请在标题下注明“转载自 火花思维 m.huohua.cn”